曲靖市2014年招聘教师小学语文考试大纲

2014-05-20来源:曲靖市教育局

语 文


 

2014年曲靖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考试

专业知识  教法技能  大纲

语 文(小学教育岗位)

曲靖市教育局

 

一、考试性质

曲靖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属选拔性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考生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专业知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二者合卷满分共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专业知识”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阅读题、诗歌赏析题、语言运用题;“教法技能”的题型为教学设计题、教学示例分析题等。

三、考试内容

专业知识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块,突出中师和专科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及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求为重点而确定考试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1.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2.现代常用字的字形,笔画。

3.辩识一些读音、字形相近,容易混淆的汉字。

(二)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社会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 把握文章的整体的逻辑关系,文章结构,文章思路。

(2) 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使用词语,辨析多义词。

(3) 把握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发现并改正常见病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4)辨别和筛选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归纳内容要点。

(5)分析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

(7)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 常用标点符号。

(10) 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1) 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12) 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2.文言文阅读

(1)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与、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 能够辨别和筛选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7)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教法技能(语文教学)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各学段的知识框架及各部分语文知识的具体目标。

3. 明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以学生为本,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语文整体的认识;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关注语文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4.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小学教材编写的特色;使用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注意的问题。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写字教学: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

6.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阅读心理;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实施;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写作心理;写作教学的目标;写作教学的实施;写作教学优化的策略;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8.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心理;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9.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综合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

四、考试要求

专业知识

1. 知识要求:知识要求是指本大纲中所列考试内容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含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基础知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要求是达到识记、理解和掌握、分析综合、表达运用、鉴赏评价。

2. 能力要求: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运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

(1)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在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去认识事物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要求考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和资料,能有意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锻炼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2) 识记能力:记忆力是在对事物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再认、再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要求考生记住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辩识一些读音、字形相近,容易混淆的汉字;记住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记住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是小学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3) 理解能力:指对知识的领悟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要求考生理解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整体的逻辑关系。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4) 分析综合能力: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能力。分析文章结构,能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信息,分析文章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分析综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5) 表达运用能力: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能把握句意,能发现并改正常见病句,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的信息和材料,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熟练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表达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6) 鉴赏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能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教法技能(语文教学)

1. 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内容,明确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熟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学段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总体目标。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标准及各学段的知识框架与各部分知识的具体目标。

3. 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例(对诸如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要有所了解)。

4. 能简要地写出小学语文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教学设计。

5. 能简要评析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内容设计,能恰当地写出小学生作文评语,能够

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设计学生语文学习评价表。

五、题型示例

专业知识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请(tiě)    心(xián)  (kān)护        深(wù)痛绝

B.(xiān)细  (1ào)印    (qiǎ)脖子      参(cī)不齐

C.(diào)换  (hān)睡    (xù)牧业      刚(jìng)有力

D.(hōng)笑  (fēn)外    超负(hè)      (pū)风捉影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亵读    憔悴    顾名思意    肃然起敬

B.瓦砾    制裁    任劳任怨    因地制宜

C.挑衅    祈祷    根深蒂固    吹毛求疵

D.污秽    荫庇    人声鼎沸    怡然自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

A.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每逢节假日,中央大街两旁的店铺,就会顾客盈门,生意葱茏

D.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4.下列短语结构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愚公移山  龙永图趣说WTO  B.苏州园林    奥伊达的理想

C.范进中举  巴东三峡      D.再别康桥    回忆我的母亲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层薄烟”、“精神家园”、“含辛茹苦”这三个短语中都没有动词。

B.“发短信安慰灾区小朋友”是一个连动短语。

C.“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一句中的主语是“海洋”。

D.在汉语中,动词不可以做主语或宾语。

6.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模型、辛勤、两张”这三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

B.“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句子中的“博大精深”是褒义词。

C.“改革开放、爽爽的昆明、精力充沛”三个短语分别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D.“‘地震震不碎我的微笑,山崩崩不垮我的希望。’虽然‘5·12’灾难是中国人的一个硕大伤口,但灾区的学生却能乐观面对。”这一句子采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

7.下列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奥运圣火传递手金晶用她柔弱之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这—句子的主语是“奥运圣火”。

B.“因为青春是美妙的,所以,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这一句子是因果复句。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是中国的展示,而是世界的融通。”这一句子是转折复句。

D.“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这一句子的主干是“人类权利”。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C.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D.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来。

9.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在“大运会”的筹备会上,各相关部门交换了广泛意见。

B.郎铮艰难地举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C.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D.沿线的拆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深圳地铁3号线如期开通的条件之一。

10.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      太追求时尚,      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 因为    所以    即便    也        B. 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C. 如果    就      只有    才        D. 因为    所以    不但    而且

11.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当。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12.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

①所以,丙烷被幸运地选作火炬的燃料。

②再说丙烷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③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选择了丙烷呢?

④丙烷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

⑤因为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A. ③⑤②④①    B.③④①⑤②      C.③⑤④②①      D.③④②⑤①

1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                    ,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好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1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孔乙己》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是小说。

B.巴金是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家》、《春》、《秋》。

C.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表”是文体名称。

D.苏轼,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被后人誉称为“唐宋八大家”。

15.关于小说的知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一般不是真有其人,但人们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可以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B.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必须忠于现实生活,要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不可以省略某些部分,更不能颠倒或交错。

C.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心理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D.小说中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怎样发展,必须遵循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原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出现城市化的诸多弊端。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的资源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条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产生美感。

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某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穷、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喧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独立得到完满的解决。

16.符合“自然的人化过程”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摆脱贫困、落后的农村,走向富裕、文明的城市的过程。

B. 以是否有利于自身生存为最高标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C. 把自然作为取之不尽的资源仓库不断开掘使用的过程。

D. 按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观要求,把乡村改造为城市的过程。

17.属于作者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根本方法的一项是                  (      )

A.抑制农村城市化的过程,让人们回归自然。

B.不断壮大人类自身的力量。

C.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D. 消除工业污染,制止环境恶化。

18.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导致乡村与城市矛盾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忽视自然的美学价值。

B.保护环境,既是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的要求,更是生命自身的要求。

C.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喧闹的尘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

D.社会发展产生农村的社会化,这既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趋势,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19. 根据本文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自然具有了审美的价值,那它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B.只要自然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C.城市中的人如果失去了对自然风光的美感和享受,则与动物一样。

D.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环境的恶化,进而产生人的审美能力丧失和生存危机的问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3题。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①可小康;惠此中国,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无良;式②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③,不刚不柔,布政优优④,百禄是。’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注】①汔(qì):差不多,将近。②式:助词,无实义。③絿:急,急躁。④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懦弱,民而玩之                  狎:轻视,轻侮           

B.惠此中国,以四方                  绥:安抚

C.毋从诡随,以无良                  谨:谨慎

D.布政优优,百是遒                  遒:聚集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疾数月卒            信而见疑,忠被谤

B.民望而畏之,故鲜死  积土成山,风雨兴

C.善哉!政宽民慢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遗爱也            有过而无不及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国的子产在病中对子大叔所说的一番话中,透露出一种观点:推行宽政要更难一些。

B.郑国的盗贼很多,与子大叔不忍心推行猛政有关,但在他调兵攻打之后,盗贼有了收敛。

C.孔子对子产的称赞与落泪,与子产将“宽(德政)”放在“猛(严政)”之上密切相关。

D.制止残暴的抢夺者,因为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纠正偏差的做法。

23.把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译文:                                                                                                                                             

                                                                                                                                                       

(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译文:                                                                                                                                               

(3)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译文: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4~25题。     

海 棠

北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4.一、二行诗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特点?

                                                                                                                                                           

                                                                                                                                                             

25.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争先恐后》一文,按要求完成26~29题。

争 先 恐 后

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有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争先恐后”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20世纪60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化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的代名词,“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就争先恐后了。

“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了。

争先已到了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表现在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并不是标准。如果用河流打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形态,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先进”在这个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眼科医生“不甘落后”加入了炒股大军,种白菜的姑娘“不甘落后”去医院当了护士。

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开始的时候,他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完成的时候,他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绝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否则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一天等于20年,这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这同样也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工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慧。

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落后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并不崇尚武力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人居然在中国文明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身上。

“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缓慢、没有时间——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由“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的。

26.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

                                                                                                                                                             

                                                                                                                                                             

27.根据文意,解释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1)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表现在世界的普遍状况。                                                                                           

                                                                                                                                                             

                                                                                                                                                             

(2)一天工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28.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给与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在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大地“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这一问题,质疑这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性。

六、语言运用

30.福州一公司曾在某论坛上发帖,称公司新推出了清明节代理扫墓的业务。公司称,这项新服务保底消费100元,即在客户无暇参加扫墓时,代为到墓地除草、烧香和献花;如代替客户磕头,另收费50元。

代扫墓的帖子在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该公司这项新服务,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请你来跟帖,表达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31.仿照《善良》的第一节,以“长大后”为开头,续写诗歌的第二节

善良

小时候

善良是抚摸小鸟伤腿时流下的眼泪

是帮小猫找到妈妈后发出的欢笑

是阳光下那双童稚的眼睛

长大后

善良是                                                                                                                                                     

                                                                                                                                                             

                                                                                                                                                             

教法技能(语文教学)

一、教学示例分析

1.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析。

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2.请从语文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

一(    )蚂蚁          一(    )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二、教学设计题

3. 下面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请你编写一份教学设计(备注:一个课时,含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chūn tiān      chūn  fēng        chūn  yǔ

春  天        春    风          春  雨

liǔ  shù        xiǎo  cǎo          nèn  yá

柳  树        小    草          嫩  芽

bù  gǔ        yàn  zi          mì  fēng

布  谷        燕    子          蜜  蜂

lí  huā        xìng  huā          táo  huā

梨  花        杏    花          桃  花

Chūn  yǔ    yá    bù    gǔ  lí  huā  xìng  táo

春    雨    芽    布    谷  梨  花    杏    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实践操作题

4.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

                                                                                                                                                             

                                                                                                                                                             

                                                                                                                                                             

                                                                                                                                                             

                                                                                                                                                             

                                                                                                                                                             

                                                                                                                                                             

                                                                                                                                                             

                                                                                                                                                             

                                                                                                                                                             

                                                                                                                                                             。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 ~ 六年级)。

3.高等师范院校小学(初等)语文教育专业及中师相关教材。

猜你喜欢
2024年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高层次人才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2024年楚雄师范学院招聘第三十三批博士拟聘用人员公示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考取消部分招考岗位计划公告德宏职业学院2025年引进博士研究生公告德宏职业学院2025年引进研究生公告2024年云南大学招聘教学科研人员的公示(四)2025年云南省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补充公告(第2号)2024年下半年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教师岗位招聘公告2024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博士人才部分岗位拟聘公示2024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第二批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一)2024年楚雄师范学院招聘第三十二批博士拟聘用人员公示2024年昆明理工大学招聘第二十一批博士工作人员公示
最新培训课程
云南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精讲课程航帆培训2025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考前培训开班计划2025年公务员笔试网课(赠送纸质版资料+行测4000题)2025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2024下半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笔试网课2024年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博信普通专升本培训简章2024年事业单位联考系统精讲网课(ABCDE类)202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系统精讲网课2024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系统精讲网课2024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系统精讲网课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笔试网课,赠送纸质版资料2023年下半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笔试网课学历提升 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 成教专升本 /高升专/本学历提升 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 专升本/高起专/本学历提升 专升本/高起专/本 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学历提升 专升本/高起本/高起专 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成教专升本 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 招生火热报名中!学历提升 国家承认 国民教育 成教专升本火热报名!提升学历 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 成教专升本正在报名!国民教育 国家承认 成教专升本火热报名!